王驹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
入土为安
处置核废物最好的方法便是让它入土为安”简单说就是挖个坑,把废物埋进去,然后封起来。王驹说。
核电大建设席卷中国沿海和内陆,涉及重大平安的核废物处置环节却在核电产业链上留下空白
中国对于核电的规划正在不时刷新数字。2007年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(2005-2020年)中,2020年核电装机容量为4000万千瓦,根据正等待国务院批准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》这一数字将被改写为8600万千瓦。
截至9月底,国务院已核准34台核电机组,装机容量3692万千瓦,其中已开工在建机组达25台、2773万千瓦,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。
这令王驹既喜且忧。作为中国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副院长,王驹有一个特殊的使命—研究高放射性核废物地质处置。
核能虽是清洁能源,但其产生的废物不只不清洁,甚至非常危险。
根据放射性的不同,核废物分为高放废物和中低放废物。其中,反应堆用过的核燃料称为乏燃料,具有极高放射性,核电站使用过的工作服、手套、废弃退役的仪器设备等则属于中低放废物。尽管乏燃料只占废物的1%但却对人体危害极大。其中一种被称为钚的核素,只需摄入10毫克就能致人死亡。
王驹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根据规划,国2020年建成的70个反应堆,加上当时在建的30个反应堆,全寿期(60年)发生的乏燃料将为14万吨。而目前,由于中国的高放射性核废物的处置研究还属于初级阶段,所有的乏燃料都暂存在核电站自建的硼水池中,急切等待一个永久性的处置库安身。
|